
i hung debut
style: alternative rock, indie
曲目
1. Slow Down
2. 我不想要一個人
3. 我的憂鬱
4. Laborer
5. 失敗的開端
6. 芭樂的旋律
7. 二二八老盃盃
8. 懶骨頭
創作源起
從小對搖滾音樂與獨立音樂(indie)始終抱持著很大的理想,到了大學後更是瘋狂投入玩樂團的活動,2006年以自製demo入圍人民海洋音樂祭熱浪搖滾舞台。之後因為自己與團員間的樂曲風格、未來理想迥異,隨即解散;解散後的我面臨畢業,天真的想在青春的尾巴留下些痕跡,於是憑著一股熱情,沒有多餘資金的我,自己在自己的房間裡錄製自己的作品。
錄製過程
May 2007 搭建樹屋
樂團解散後,我自己一個人負擔不起到錄音室錄音的費用,況且還是沒有團圓的尷尬狀況,誰來彈guitar?bass?誰要打鼓?要去哪裡錄音?
危機即是轉機,現在社會裡玩錄音的人也不少,只是品質的好壞有差,我開始上網查詢資料,學習如何開始自己錄製歌曲;我有一台四軌的小型mixer,但這還不夠,想要錄出好的音質,必須要好的設備,於是我上網花了3300NTD購得一張E-MU 0404 PCI,算是中下階的錄音卡,加上錄音卡附贈的數位類比工作站(DAW)軟體陽春版Cubase LE,加上從朋友那裡取得的軟體Reason,適合用來製作drum loop,這樣事前的準備算是完善了。
可是樂器呢?

April 2007 錄音
沒有團圓的情況下,我自己扛起所有的樂器彈奏,人聲錄音,編曲,混音的工作,堅持一定要真實彈奏,所以除了鼓是midi編輯以外,其他都是親手彈的,一氣呵成,無數次的重來、編輯,就是不想讓自己的作品淪為充斥人造美的數位音樂,因為都是為了這張專輯而新創作的歌曲,所以我等於是邊練習邊錄音,在錯誤中成長,從每個效果器中找尋適合自己的聲音;人聲與合聲也是我自己一軌一軌錄製而成。
March 2007 混音
混音也是一大工程,他等於是整首歌曲的再創作。從很多次的調整中,我才知道哪些頻率會使人聲突出,低音部份要怎樣做到圓潤,讓Dynamic維持在一定值以穩固基架,如何在空氣中加入華麗的聲響效果,左右聲道的配置完全關係到樂器的比重,如何在樂器中取得平衡(balance),而不是每個樂器都在比大聲吵架。
June 2007 專輯完成
幾經折磨,數度想放棄的念頭,終於還是完成了。找了朋友幫我設計封面、內頁,以最低成本跟印刷廠商達成共識,自己把成品用手工的方式黏製,自己燒錄,一張張有點樣子的專輯就這樣產生了。錄製這張自己的專輯,並不是想要賺錢,老實說不要太虧錢就很好了,也沒有多少間唱片行會讓我擺放販售,我也沒有版權,會這樣作,只是想讓自己的音樂理念到有一個階段性的成品,是一種自我實踐,更代表年輕人的熱血,儘管音質方面不是很完美,錄音的環境也不像錄音室那麼標準,但整張專輯表達出我自己的想法:自由,理想,實踐。
♫ "Slow Down"
♫ "我不想要一個人"
♫ "我的憂鬱"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